观沧海课件全国一等奖(观沧海课件)
《观沧海》 曹操??曹操观沧海( 三国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显示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就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相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字词解答:(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目前河北省位于昌黎县城北 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山东无棣碣石山(6张)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8)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响。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貌似是. (12)星汉:银河。
??本图是曹操骑马在碣石山上的景象(13)幸:庆幸。
(14)甚:极其。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木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沧海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前面刚刚表示,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样感情在诗中木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这样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相同。
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
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
《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出来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样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1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貌似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相同。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木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并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由于它含蓄,因此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由于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