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那个门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谁说的)
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小说里有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迷惑了很多的人,有的人根据这句话来肯定金先生的小说。
初看起来,这话振振有词,很漂亮,很受用,细细想来,受众受了金先生的骗,因为这句话经不起推敲和检验。
是一句带有口号性质的空洞的话。
什么是侠?《辞源》里说:“旧时指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侠士——仗义的人。
”《词海》里也有类似的解释。
这说明,侠的活动空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侠活动的社会环境比较原始、比较落后。
政治管理松弛,法制出现真空地带,盗贼多有,社风败坏,这些情况给侠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简述了游侠产生的历史,记载了不少侠客,特别对西汉时郭解这个侠客作了详尽的记述。
郭解可谓是个大侠,在当时震动了朝廷。
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即杀人,且杀的人很多;他还藏匿亡命徒和盗窃抢劫犯,私铸钱币,盗挖坟墓。
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每次都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
后来,郭解或许考虑到自己的生存,采取了掩护自己的一些手段,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人家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他就逃跑了。
郭解姐姐发怒说道:“我弟弟那么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
”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不得已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
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是我姐姐的孩子无理。
”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
一帮侠客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大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看他。
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
”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
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
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
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
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违心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
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
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 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徙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
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
”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
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
是一个姓杨的县官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了这个县官的头。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
郭解后来又杀死了那位杨县官的父亲杨季主。
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崇拜郭解的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
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
郭解逃跑,东躲西藏,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
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
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
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于是就诛杀了郭解极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