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知识科普 >

怵然为戒的为的用法(怵然为戒的为)

导读 引至《庄子·养生主》【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

引至《庄子·养生主》【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分析编辑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有害于刀刃一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

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

这就像解牛一样,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

这就是庄子所宣扬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

显然这种思想是消极的,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却有着积极的唯物的思想意义。

庖丁解牛为什么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呢?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

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它的结构,因此解起牛来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韵律。

这岂不是说明要熟练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吗!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已经掌握了牛体的结构;经过长达十九年的实践,终于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实践过程。

在技术极为纯熟以后,庖丁解牛时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每至于族,见其难为”,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如写庖丁解牛的情况,分别用触、倚、履、踦来表现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动作,用“砉然”、“ 然”、“ 然”来表现声音大小不同的细微差别,用词准确,描写精当。

其他如写解牛之声“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写庖丁解牛之后“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神态,更显得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文章的结构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组成,第一段为全文的纲领,总论养生之道。

以下四段分别讲述四个寓言故事。

最后一段以薪尽而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进一步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

这种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的结构,是《庄子》所特有的。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吾见其难为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翻译: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