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说理的效果(类比说理)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
邹忌的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
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
那么,邹忌到底是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第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
”邹忌是在设喻吗?应该不是,他用的是类比手法。
比喻说理和类比说理,是有明显区别的。
比喻说理是用相似点来论证观点的,是通过具体形象使人领会某种道理,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荀子在《劝学》中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这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积善成德……圣心备焉”的道理。
而类比说理则是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的某些相同点进行比较,用已知事物的特点,推论出另一事物也会有某种特点。
邹忌与徐公比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他受了三人的蒙蔽。
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时候,分析了齐王的情况:“宫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很显然,邹忌是在拿齐王与自己类比,由自己受蒙蔽而推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
运用比喻说理,目的在于把道理说得具体化、形象化。
邹忌以自身的私事来进谏齐王,并不是为了把齐王受蒙蔽这个观点说得具体化、形象化,而是为了说明齐王受蒙蔽,正像自己受蒙蔽一样,是不容置疑的,从而阐明了齐王纳谏的必要性。
由两件事之间的相同点,推出相等的结论,这正是类比的特征,也是运用类比说理的目的。
《古文观止》评论邹忌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鱼我所欲也的类比; http://www.dyyz.net.cn/artman/view.asp?id=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