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早期症状和前兆(梅毒早期症状)
艾滋病 从感染艾滋病(HIV)到艾滋病发病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平均7年以上),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在此期间,绝大多数患者本人及周围的人并不知道其已染病,但是这些患者仍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
在不可能做HIV血清学普查的情况下,如何早期发现和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防止该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据国际研究和临床经验,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内,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会单独出现口腔症状,表现为各种典型的口腔病损。
这是发现和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指征。
鉴于艾滋病口腔表征是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关键症状,已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艾滋病感染者口腔表征协作中心,有关艾滋病口腔表征的研究也已成为热点。
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为口腔念珠菌病。
它发生于上腭及舌背,在红色区域上有时可见白色斑点或斑块;或者发生在口腔的其它部位,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并伴有出血。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口腔念珠菌病在HIV感染人群中具有相当高的患病率,是HIV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
国外有关专家在非洲、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表明,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状白斑可作为艾滋病的预测性指标。
对HIV的确诊率可达95%。
另据报道,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19—29%有牙周炎。
此外,长于上腭和牙根的卡波济肉瘤大量出现于艾滋病危险人群中。
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所有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从婴幼儿至成年人,均可发生口腔损害。
通常发病最多的为男性同性恋患者、异性恋者、静脉注射毒品者等成年人人群。
艾滋病患者往往因为口腔症状而就诊于口腔科。
因此口腔科医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早发现和诊断,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和手段,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梅毒 一期梅毒 发生于不洁性交后2~3周,大都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男性在阴茎包皮、冠状沟、系带,女性多在大小阴唇或子宫颈上。
硬下疳直径1~2厘米,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出皮面,表面轻度糜烂或浅溃疡,少许分泌物,呈肉红色或暗红色,不痛不痒,触诊时有软骨样硬度。
一般单发,也可多发。
腹股沟淋巴结或患病邻近部淋巴结可肿大,常为数个,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无痛感。
2、二期梅毒 一般发生在感染后8~12周,早期症状有流感样综合征及全身淋巴结肿大。
皮疹为多形态,包括斑疹、丘疹、鳞屑性皮疹、脓疱疹等。
常泛发对称,掌跖易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皮疹多为湿丘疹及扁平湿疣,不痛不痒,头部可出现虫蚀样脱发。
二期复发梅毒皮损局限,数目较少,尚可见环形皮疹,口腔可发生粘膜斑,全身可出现轻微不适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3、三期梅毒 又称为晚期梅毒,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期在2年以上。
表现为结节性皮疹及近关节结节,皮肤、粘膜、骨骼树胶样肿,消化系统多是以肝梅毒多见,心血管系统受累以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膜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多见,神经系统受累以梅毒性脑膜炎、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多见。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梅毒未经治疗或用药剂量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脑脊液正常,称为潜伏梅毒。
病期2年内为早期潜伏梅毒,超过2年以上为潜伏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胎传梅毒是指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途径感染所致。
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健康影响较大,病死率高。
早期先天梅毒,多发生2岁以内,梅毒性鼻炎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皮损常有红斑、丘疹、糜烂、水疱、大疱,可有骨软骨炎、骨炎及骨膜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贫血。
晚期胎传梅毒多发生于2岁以后,以间质性角膜炎、赫秦生氏齿、神经性耳聋为特征,还出现皮肤粘膜树胶肿及骨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