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针对大象敏感鼻孔的气味围栏可以阻止大象群破坏农作物和树木

导读 由于天敌减少、狩猎压力减小以及农民和旅游经营者喂养力度减弱,非洲南部的大象数量正在激增。虽然这对大象来说是好事,但却让生活在大象附...

由于天敌减少、狩猎压力减小以及农民和旅游经营者喂养力度减弱,非洲南部的大象数量正在激增。

虽然这对大象来说是好事,但却让生活在大象附近的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可以肆无忌惮地袭击国家公园里的庄稼并摧毁大树,给农民和土地管理者都带来了麻烦。

传统解决方案并不理想。扑杀是有争议的,而建造足够坚固的围栏来阻止大象的成本非常高。

但还有另一种选择:用气味做成的栅栏。我们已经探索了特定植物的气味如何阻止小袋鼠吃本地幼苗。该技术对澳大利亚食草动物有效。它对南非体型大得多的大象有效吗?

我们的新研究对这个想法进行了测试。我们模仿了一种名为普通瓜里(Eucleaundulata)的灌木的气味,大象不吃这种灌木,并为大象建造了一个Y形迷宫。我们将气味放在Y的一侧,另一侧则不放任何气味。

结果很明显——我们的大象用鼻子投票,避开了臭味。这表明气味在抵御饥饿的厚皮动物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象怎么会成为问题呢?

世界上有三种大象。体型较小的亚洲象已濒临灭绝,体型更小的非洲森林象(生活在西非和刚果盆地的雨林中)则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但是,最大的物种非洲草原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偷猎和栖息地丧失之后,在南部非洲的数量正在恢复。

这对于保护大象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大象群的扩大,它们与人类(尤其是农民)的冲突也越来越多。饥饿的大象夺走了一年的庄稼,这真是灾难性的打击。当农民试图阻止他们时,大象会攻击甚至杀农民。

大量大象会像其他食草动物一样破坏自然环境,甚至更甚。在南非克国家公园和其他野生地区,大象巨大的食欲重塑了整个植物群落。大象喜欢的植物消失了,而它们不喜欢的植物则传播开来。大象还会毁坏大树并阻止新树的生长。

随着大象数量的增长,绝望的农民和土地管理者纷纷寻求解决方案。杀问题大象是一种常见的解决办法。但这种做法现在面临着公众的强烈反对。围栏成本高昂,而且对于低收入的农业区来说通常不切实际。其他威慑手段,如使用闪光灯和恼人的声音来吓跑厚皮动物,效果参差不齐。

奇怪的是,大象非常害怕蜜蜂。肯尼亚农民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知识,他们在田地周围安装蜂箱。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驱赶多达80%的大象。不过,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因为一个地区能容纳的蜜蜂数量是有限的,维护蜂箱需要付出努力。

气味防御

要想吓倒大象,像大象一样思考是有帮助的。我们早就知道食肉动物严重依赖气味来寻找猎物。但气味对食草动物也很重要,我们的团队已经探索过了。食草动物依靠嗅觉来告诉它们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要避开。

在澳大利亚,我们利用这一知识人工复制了boroniapinnata的气味,这是一种开花灌木,沼泽袋鼠会避开这种气味。沼泽袋鼠的饮食习惯与当地本土的鹿相似——它们会吃许多不同的植物,包括土地管理者不希望它们吃的树苗。

当我们将装有硼酸气味的小瓶放在悉尼库灵盖狩猎国家公园脆弱的本地幼苗旁边时,我们发现这些幼苗被讨厌的沙袋鼠发现和吃掉的可能性降低了20倍。

研究人员发现,类似的气味“误导信息”策略大大减少了新西兰濒危鸟类的蛋被雪貂、猫和刺猬等入侵性捕食者吃掉的数量,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它可以减少澳大利亚小麦被家鼠夺走的损失。

但这种方法对大象有效吗?我们充满希望。我们知道大象能从远处闻到水的味道。更妙的是,大象的嗅觉是陆地动物中最灵敏的。

我们去南非进行了测试。

概念证明

我们的实验是在约翰内斯堡北部的“大象探险”旅游和研究中心进行的,那里有六头半驯服的大象。

在这里,我们建造了一个Y形的大迷宫,让我们在受控且安全的环境中测试我们的想法。这对于与重达六吨的喜怒无常的动物一起工作至关重要。

在将近十米远的地方,大象必须仅凭嗅觉来选择要走哪条穿过Y形通道的路径。迷宫的每个分支下都隐藏着植物和气味瓶,以确保动物不使用视觉来选择。迷宫的两个出口都有很多夹克李(pappeacapensis)的叶子和茎,这是一种大象喜欢吃的树。在Y形通道的一侧,我们放置了一个玻璃瓶,里面只装有1毫升模仿普通瓜里气味的混合物。

结果令人兴奋。大象一次又一次地避开了有人工气味的那一侧。

扩大规模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气味可以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能够避免人象冲突,并帮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保护农作物和国家公园。

将人工气味与围栏或蜂箱等现有的控制措施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容易、更经济的与大象共存的方法。

下一步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扩大这项研究,希望创造出一种实用、多功能且廉价的工具,让大象领地上的人们可以使用它来保护农作物、树木和房屋免受这些大型食草动物的侵害。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关键词: